返学费网 > 培训机构 > 合肥九久夕阳红职业

0551-6348109

全国统一学习专线 8:30-21:00

  第九节 食物的营养价值

  食物的营养价值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和热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的程度。人类通过摄食来满足身体对营养素和热能需要,而凡是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人体热能和营养素需要的食物就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

  食物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食物中营养素的种类是否齐全、数量的多少、相互比例是否适宜以及是否易被消化吸收。

  不同食物因营养素的构成不同,故营养价值也有所不同。如粮谷类食物,其营养价值体现在能供给较多的碳水化合物和能量,但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低;蔬菜水果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及膳食纤维,但其蛋白质、脂肪含量极少。因此食物的营养价值是相对的。即使同一种食物由于品种、入食部位、产地和烹调加工方法的不同,营养价值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食物营养价值评定的意义

  评定食物营养价值的意义:①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类物质、抗营养素因素等;②了解在加工烹调过程中食物营养素的变化的损失,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保存食物中营养素含量,提高食物营养价值;③指导人们科学地选购食物和合理配制营养平稳的膳食,以达到增强体质及预防疾病的目的。

  二、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

  (一)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

  评定每一种食物原料中所含的营养素种类是否齐全,含量是否充足。一般来说,食物中所能提供的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其营养价值就越高。前人已经对大量的食物进行了分析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汇总为《食物成分表》。目前,《食物成分表》仍是评定食物营养价值的重要的工具。

  (二)营养素的质量

  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种类和含量固然十分重要,但营养素质量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一般不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都存在着质量上的差异。如蛋白质的优劣体现在其氨基酸的组成及可被消化利用的程度;脂肪的优劣则体现在脂肪酸的组成、脂溶性维生素的含量等方面。营养素的质量对食物的营养价值有直接影响。

  (三)营养质量指数(IndexofNutritionQuality,INQ)指标

  INQ是常用的来食物营养价值评价指标。营养价值比较好的食物应该与满足机体某种营养素需要的程度(称之为营养密度)和满足机体热能需要的程度(热能密度)相适应。所以,通常习用以上两个数值的比值大小来评定食物的营养价值。

  即INQ=营养密度/热能密度

  营养密度=某营养素含量/该营养素供给标准

  热能密度=所产生的热能/热能的供给量

  INQ=1,表示食物的该营养素与能量含量达到平衡;

  INQ>1,说明食物该营养素的供给量高于能量的供给量,故INQ≥1为营养价值高;

  INQ<1,说明此食物中该营养素的供给少于能量的供给,长期食用此种食物,可能发生该营养素的不足或能量过剩,则该食物的营养价值低。

  以成年男子轻体力劳动的营养素供给量标准为例,计算出鸡蛋、大米、大豆中蛋白质、视黄醇、硫胺素和核黄素的INQ。

  (四)影响食物营养价值的其它因素

  1.非营养素类物质

  食物中还存在着一些非营养素类物质,如动物性原料中的含氮浸出物,蔬果中的色素、有机酸等,都具有使食物产生特殊风味,增进人的食欲,提高营养素消化吸收率等功能;再如大豆中的皂苷、异黄酮及许多植物中含有的生物类黄酮等成分,都是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摄入后可能产生积极的保健作用。

  不仅如此,我国传统“食疗学”认为食物具有各种性味。性味不同的食物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食物性味的形成,大部分与食物中的非营养素有关。

  食物中非营养素类物质的存在,说明单一种营养素和营养食物之间是有严格区别的。

  2.抗营养因子

  食物中含有的能影响营养素在人体内正常消化、吸收的物质,被统称为抗营养因子。如大豆中的抗胰蛋白酶因子、蛋清中的抗生物素因子、植物性原料中的草酸、植酸、鞣酸等。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除去这些物质,即有利于提高食物的营养价值。

  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价值

 

  植物性食物包括谷类、豆类、蔬菜水果及菌藻类等,是膳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谷类是我国人民膳食中能量的主要来源,豆类含优质的植物蛋白,其他植物性食物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

  一、谷类的营养价值

  谷类是提供热能的最主要来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小麦、高梁、荞麦等。其中,以大米和小麦为主,我国膳食中70%~80%左右的热能和50%左右的蛋白质是由谷类供给的。因此,我国称谷类为主食。中国总膳食调查结果显示,谷类食物在我国膳食构成比中,为49.7%,占有重要地位。

  (一)谷粒结构与营养素的分布

  谷粒由谷皮、糊粉层、胚乳和胚(芽)四个部分构成,各种谷类种子的结构基本相似。

  谷皮:为谷粒的外壳,约占谷粒的5%,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组成,还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这一部分在谷物加工过程中一般被除掉。

  糊粉层:位于谷皮和胚乳之间,由厚壁细胞组成,约占谷粒的8%,纤维素含量较多,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较高,有重要营养意义,但在碾磨加工时易与谷皮同时脱落而混入糠麸中。

  胚乳:是谷类的主要部分,占整个谷粒的85~90%,含大量淀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质,蛋白质靠近胚乳周围部分较高,越向胚乳中心,含量越低,但无机盐和维生素的含量极低。

  胚芽:位于谷粒的一端,约占谷粒的2%-3%,富含脂肪、蛋白质、矿物质、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胚芽质地较软而有韧性,不易粉碎,但在加工时因易与胚乳分离而丢失。

  胚芽和谷粒周围部分还有各种酶,在贮存谷粮过程中,如条件适合酶的活动,就容易发生变质。

  (二)谷类营养成分

  1.蛋白质

  谷类蛋白质含量一般在7.5%~15%的范围,主要是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一般谷类蛋白质因必需氨基酸组成不平衡,特别是赖氨酸含量少,使谷类食物蛋白质营养价值低于动物性食物。

  谷类并非是富于蛋白质的食物(每100g谷类约含蛋白质7~10g),由于我国谷类食物在膳食中所占比例较大,故也是膳食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常采用氨基酸强化和蛋白质互补的方法来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还可用基因调控的科技手段改良品种,通过改善谷类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来提高其营养价值。

  2.碳水化合物

  谷类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集中在胚乳内,含量在70%以上。淀粉是人类最理想、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在我国居民膳食中50%~70%的能量来自谷类碳水化合物。

  3.脂肪

  谷类脂肪含量低,大米、小麦约为1%~2%,玉米和小米可达4%。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胚芽,在谷类加工时,易转入副产品中。

  从米糠中可提取与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从玉米和小麦胚芽中提取的胚芽油,80%为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占60%,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4.矿物质

  谷类含矿物质约为1.5~3%,主要在谷皮和糊粉层中,其中主要是磷和钙,由于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消化吸收较差。谷类食物含铁少,约1.5~3mg/100g。

  5.维生素

  谷类是膳食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如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泛酸和吡哆醇,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胚芽部。谷类加工的精度越高,维生素损失就越多。玉米和小米含有少量的胡萝卜素。玉米的尼克酸为结合型,不易被人体利用,须经过适当加工变成游离尼克酸后才能被吸收利用。

  (三)谷类的合理利用

  1.谷类加工

  谷类加工主要有制米、制粉两种。由于谷类结构的特点,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素分布不均衡。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多分布在谷粒的周围和胚芽内,向胚乳中心逐渐减少。因此加工精度与谷类营养素的保留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加工精率越高,糊粉层和胚芽损失越多,营养素损失越大,尤以B族维生素损失显著。不同出粉率小麦中B族维生素的变化。

  谷类加工粗糙时虽然出粉(米)率高、营养素损失减少,但感观性状且消化吸收率也相应降低,而且由于植酸和纤维素含量较多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素的吸收,如植酸与钙、铁、锌等螯合形成植酸盐,不能被机体利用。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加工生产的标准米(九五米)和标准粉(八五粉),比精白米面保留了较多的B族维生素、纤维素和无机盐,这在节约粮食的预防某些营养缺乏病方面收到了良好效益。近年来由于经济水平明显提高,人们对精白米面的需求日益增长,故应采取对精白米面的营养强化措施及改良谷类加工工艺、提倡粗细粮混食等方法来克服精白米面的营养缺陷。

  2.谷类烹调

  大米加工过程中若卫生条件不严且包装简陋,易受砂石、谷皮和尘土的污染,烹调前必须经过淘洗。淘洗过程可使水溶性维生素和无机盐有损失,B1可损失30%~60%,B2和尼克酸可损失20%~25%,无机盐可损失70%。营养素损失程度与淘洗次数、浸泡时间和用水温度密切相关。淘米时水温高、搓洗次数多、浸泡时间长,营养素的损失越大。

  不同的烹调方式引起营养素损失的程度不同,主要是对B族维生素的影响。如制作米饭,用蒸的方式B族维生素的保存率较捞蒸方式(即弃米汤后再蒸)要高得多;在制作面食时一般用蒸、烤、烙的方法B族维生素损失较少,但用高温油炸时损失较大。如油条制用时因加碱及高温油炸会使B1全部损失,B2和尼克酸仅保留一半。

  米饭在电饭煲中保温时,随时间延长硫胺素将损失。

温馨提示:为不影响您的学业,来校区前请先电话咨询,方便我校安排相关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
姓名不能为空
手机号格式错误